《菜根谭》是明朝万历年间一位绝意仕途的退职隐士洪应明写的一本语录体著作,作者晚年隐居山林,生平不详。宋人汪信民说:“人咬得菜根,则百事可做!”朱熹云:“某观今日因不能咬菜根而至于违其本心者众矣。”明人孔兼称:“谭以菜根名,固自清苦历练中来,亦自栽培灌溉里得。”全书内容涉及修身、处世各方面内容,作者糅合了儒家的中庸、道家的无为、释家的出世和自身的体验,形成了一套为人处世之方而传于后人。
这本书是作者过去几年给一些期刊报纸写的专栏文章结集,其中主要是给《南方人物周刊》的文章。全书中以讲故事的形式,把“美国的民主”这样一个概念性的东西拆解成点点滴滴的事件、政策和人物去描述。
《静思录:周有光106岁自选集》收录了《把阿富汗建设成亚洲瑞士》、《不丹王国的民主化》、《记两次语文现代化国际会议》、《三个国际语言问题》、《土耳其的文字拉丁化》、《彝文的规范化》、《字母跟着宗教走》、《丝绸之路和字母之路》、《切音字运动百年祭》、《人类文字的鸟瞰》、《汉字的技术性和艺术性》、《语言和文字的类型关系》、《语文教学的两条思路》、《终身教育百岁自学》等文章。
梁文道先生近两年来撰写的时评文字结集,谈及政治、民主、民族、教育、新闻自由、公民道德等社会诸多方面。文字风格犀利,文章主旨清晰、论述简洁有力,往往一针见血命中问题之要害,其文字在带给读者阅读快感之余,还催人省思,给人启示。本书名曰《常识》,正如梁氏自言:“本书所集,卑之无甚高论,多为常识而已。若觉可怪,是因为此乃一个常识稀缺的时代。”
《土摩托看世界》主要内容包括格瓦拉的阿根廷、谁的非洲、天堂的衰落——莫尔斯比港、热带雨林拯救站、非洲的珍珠——乌干达、坦桑尼亚的伊甸园、非洲的象征——乞力马扎罗、到尼泊尔去、尼泊尔的农村等。
本书收录了作者作为一个母亲、妻子、女儿在与乳腺癌抗争时期写下的生命日记,包括癌症治疗的经历、对人生的理解、自己忙碌前半生的一些回忆与反思。文中感悟打动了许多读者,令人重新审视“活着的意义”。 《此生未完成》平装版已于2011年6月由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首次出版,此次为再版(精装版)。
巴金直面“文革”带来的灾难,直面自己人格曾经出现的扭曲。他愿意用真实的写作,填补一度出现的精神空白。他在晚年终于写作了在当代中国产生巨大影响的《随想录》,以此来履行一个知识分子应尽的历史责任,从而达到了文学和思想的最后高峰。 《随想录》堪称一本伟大的书。这是巴金用全部人生经验来倾心创作的。没有对美好理想的追求,没有对完美人格的追求,没有高度严肃的历史态度,老年巴金就不会动笔。他在《随想录》中痛苦回忆;他在《随想录》中深刻反思;他在《随想录》中重新开始青年时代的追求;他在《随想录》中完成了一个真实人格的塑造。本书是《随想录》第3集。
暂无简介
这是一本温柔的书,又同样是一本充满力量的书。书中收录了水木丁近年来所写的随笔五十余篇。正如作者在序言中所说,“这本书,记录的是生活的绝望和生命的愿望,记录了那些对我影响深刻的电影是如何让我在生活的黑暗之中看到了生命的美丽”。作者站在每个电影角色背后,说他们想说的,以及她自己想说给读者的话,其实讨论的是关于情感、人性、生死等具有普世性的话题。在这些阐发中,又很自然地结合了作者个人的生活经历、情感回忆,所以,这本书比起上一本《我们心中的怕和爱》,有更浓烈的个人色彩和独立的风格、深刻的思考。《只愿你曾被这世界温柔相待》,无论在装帧设计,还是内文上,呈现给读者的一个整体的感受是“温柔”:温柔地对待自己,温柔地对待他人。而这样一种温柔,是宽容、信念、坚持和勇敢一同炼成的。
《生命不息,折腾不止》全新收录罗永浩2009——2014年的“人生奋斗”经历,完整展现一个理想主义者所经历的世界。生而为一个绝不嘴上吃亏的人,创业路上受过委屈白眼,却从不忍气吞声,在不断折腾中散发出浓浓的正义与情怀。 “我不是为了输赢,我就是认真。”从牛博网,到老罗英语培训,再到锤子科技创始人,老罗的每一次转型都牵动着公众的视线。他的奋斗不在于名声上的崛起,而在自己对自己人格上的完善,对美好世界执着的追求。这个爱折腾的、人格闪亮的胖子,在演讲中把自己剖析的无比透彻,读者可以感受到他满满的诚恳和热情。
本书是一本随笔集,包含了白岩松从1989年毕业至今十年的所见所感。这十年中,白岩松一直活跃在广播电视领域,尤其加入《东方时空》的工作后,特殊的身份,更是令他得以涉身各项社会重大事件的最前沿。透过随笔,白岩松像是在与自己的心灵之间进行一场对话,言辞犀利,读来是一种畅快的震撼。
本书是作者多年的日本评论文章结集,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思想诸多领域,全书分四部分:中日之间、文化风土、历史纵深、制度文明。篇幅最大的是第一部分或也是中国读者最感兴趣的部分,有梳理近代中国革命史中日本因素的文章,也有还原中日建交时具体用词的考证,谈历史上中日文化的交流,也剖析如今日本经济被中国赶超后的种种心态。作者在日本留学、工作多年,亦有深度结交诸阶层日本朋友,故写日本入木三分,作者也谙熟历史,洞悉世象,不为许多表面的浪花所迷惑,写中日关系厚道中正、入情入理,只说自己的观察和思考,不畏权力、不媚浮言。 《中日之间》深入分析中日热点问题,余世存专文推荐 《中日之间》将政治、文化、国际关系等诸多问题融会贯通,一气呵成 刘柠先生是近年来活跃在中日两国媒体间最优秀的作家之一,他以布衣之身致力于解读中日问题,他的阐述便是文明对话的“活广告”。他的关切和忧思让人们感受到一个中国作家推进两国国民亲善的情怀与用心。 ——余世存
本书试图以系统的视角观察,以辩证的态度思考中国人的生活,辨析人之常情的惯性表现及其原因,深刻揭示因人之常情所暴露的侵入口,叹世拔苦,探求超越一般人情世故之上的幸福之路。“性情”“交情”“世情”三大模块广博撷取生动而富于启发性的例证,以人事、人物、人言解读人心,并力求以平白轻松的言语表达出来。厚实生活,独立思考,渊博信息,诚善心灵。
谈城市已经变成时尚行为,中国当代文化又夹带着“都市化”的形成,所以谈城市又是当代文化不可缺少的内容,但谈北京不只是时尚,而且基本是“文化血口”不吐不快。对北京的批评基本来自于西方城市的体验,什么缺少多元性了、缺少杂交功能了、缺少商业连续性了、缺少自由职业的便利条件了,甚至堵车了、交通阻塞了、马路太宽了等,所有这些抱怨都是习惯了伦敦、纽约、巴黎的生活方式,有些甚至是习惯了来自于这些城市的道听途说的人的嘴。而这些抽象的生活质量对于北京的历史来说没有什么意义。北京从来就没有把自己当个城市来盖,它是把自己当个家来组织的,是皇帝们照着家谱和家改造超大住宅〔中国是建筑史上最早的超大结构(Super Structure)的国家〕,权力有多大,就有多大的超大建筑。这种传统在中部、北部及大多数古老首都基本一致。上海广州,那是例外;杭州南京,也跳不出去;深圳、珠海更是杂交品种。“城市一家”是中国的发明吧——西方城市的中世纪期,政权、神权、商权、民权相互交替,到现代主义又“生产、生活、商业、娱乐”相互交替——而北京(中国都城)皇亲国戚,王臣六亲,所以“城市一家”。
本站基于Calibre构建,感谢开源界的力量。所有资源搜集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邮件联系。
Github | Docker | Project
《菜根谭》是明朝万历年间一位绝意仕途的退职隐士洪应明写的一本语录体著作,作者晚年隐居山林,生平不详。宋人汪信民说:“人咬得菜根,则百事可做!”朱熹云:“某观今日因不能咬菜根而至于违其本心者众矣。”明人孔兼称:“谭以菜根名,固自清苦历练中来,亦自栽培灌溉里得。”全书内容涉及修身、处世各方面内容,作者糅合了儒家的中庸、道家的无为、释家的出世和自身的体验,形成了一套为人处世之方而传于后人。